仄平仄平仄:句(孤平特拗句) 上句孤平,下句孤仄互救例: 1.【宋公】舊池館,【零落】守陽阿。 2.【祗應】與朋好,【風雨】亦來過。 3.【故人】亦流落,【高義】動乾坤。 4.【客居】愧遷次,【春酒】漸多添。 5.【壯年】學書劍,【他日】委泥沙。 6.【只應】踏初雪,【騎馬】發荊州。 7.【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1
幽渚便堪蓼飛雪, 此句式本為出律,孤平之說留了顏面面而已。作者無非是想用準律句,卻不知準律句正確用法。 0
酌修五句稍微俗話些 水澤風生蘆荻渚,茅坪哨聚蓼蕭娃。 肝經氣脈輸心肺,齒象腺根固腎胯。 老趣容寬懸日月, 1
唐十二位詩人平韻五律句式句數排序表2020.07.27 序號 句******式 杜審言 沈佺期 宋之問 孟浩然 王*維 杜*甫 錢*起 劉長卿 白居易 劉禹钖 許*渾 李商隱 總**計 比例% 1 平平仄仄平 *54 106 121 187 160 1071 194 326 637 190 301 265 3612 20.34 2 平仄仄平平 *36 *88 *88 154 105 564 151 218 404 178 371 155 2522 14.20 3 仄仄平平仄 *41 *66 *75 118 111 662 132 239 444 125 175 177 2365 13.32 4 仄仄仄平平 *25 *40 *67 *80 104 693 *95 177 398 143 147 147 2116 11.91 5 仄平平仄仄 *34 *52 *58 113 *69 528 100 169 339 104 175 121 1862 10.48 6 平平平仄仄 *11 *37 *34 *52 *54 341 *61 104 214 *85 127 *95 1215 6.84 7 平仄平平仄 *11 *38 *35 *60 *46 405 *60 130 184 *81 *85 *68 1203 6.77 8 平平仄平仄 **2 *11 *26 *43 *43 181 *45 *63 139 *65 *81 *43 742 4.18 9 平平平仄平 **1 *17 *15 *47 *32 149 *45 *60 *90 *88 *93 *18 655 3.69 10 平平仄仄仄 **9 *10 *14 *15 *29 142 *32 *50 *56 *47 *27 173 449 2.53 11 仄仄仄平仄 *** *** **3 *19 *13 *71 *23 **6 *39 *37 *45 *12 268 1.51 12 仄平平仄平 *** **1 **2 *14 *13 *29 *10 **3 *31 *41 106 *12 262 1.48 13 平仄仄平仄 *** **2 **1 *20 **9 *36 *18 **5 *28 *29 *87 **7 242 1.36 14 仄平仄平仄 *** **5 **2 **8 **3 *18 **4 **1 **1 **4 **2 *** *48 0.27 15 仄仄平仄仄 *** *** **3 **3 **3 *11 **3 *** **6 *13 *** *** *42 0.24 16 仄平仄仄仄 *** **1 *** **8 **1 *18 **1 *** **4 *** **1 **1 *35 0.20 17 仄仄平平平 *** **2 *** **7 **5 **8 **2 *** **1 **6 *** *** *31 0.17 18 平仄仄仄仄 *** *** *** **5 *** *13 *** *** **2 **2 *** *** *25 0.14 19 仄仄仄仄仄 *** *** *** **1 **2 **9 **2 *** **1 **2 **1 **3 *21 0.12 20 平仄平仄仄 *** *** *** **3 **2 **2 **1 **1 **4 **6 *** *** *19 0.11 21 平仄平平平 *** **2 *** **6 **3 **1 **4 *** *** **2 *** *** *18 0.10 22 仄平仄仄平 *** *** *** **1 **1 **3 **1 **1 **3 *** *** *** *10 0.06 ****總***計**** 224 480 544 976 808 4952 984 1552 3024 1248 1824 1144 17760 100 ****詩*/*首**** *28 *60 *68 122 101 619 123 194 378 156 228 143 2220 *** 0
辛苦
和八卦掌付 聞通韻出版 春園齊放看群花,樹鵲爭鳴向百家。 好景不嫌飛雪蓋,寒秋豈怨落日斜。 莫因殘葉曾新柳,更喜東風吹嫩牙。 韻府江山多秀色,順時何懼有誰嗟。 1
和八卦掌付 聞通韻出版 春園齊放看群花,樹鵲爭鳴向百家。 景好不嫌冰雪蓋,秋寒豈怨夕陽斜。 莫因殘葉曾新柳,更喜東風吹嫩牙。 韻府江山多秀色,風騷各領怕誰嗟。
東籬小隱回復:
【該評論已被刪除】2020-10-12 18:45
【該評論已被刪除】2020-10-12 18:28
雞Ben功復習 1、孤平拗救。 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況下,必須本句自救,以避免孤平。例如七言②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改成了仄聲,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救法是,將該句第五字改用平聲,這樣使得這句除了前兩字及韻腳外,至少有兩個平聲字,即避免了孤平(五言句則是第一字作拗而犯孤平,只可用第三字來救)。注意,七言②句犯孤平,用第一字救不起效果,因為七言句是五言句前加了一個音節而形成,所以不論第一字平仄與否,本來的五言句還是孤平。 2、特拗句(三仄尾拗救)。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詩的拗救還有一種常見形式,叫特拗句,就是在③“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換,使之成為“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個句式看起來違背了平仄相替原則,但是被古人當做固定句式大量運用,相當于基本句式③的一種變格。律詩中多見,且各奇數句均有,尤以第七句為多;絕句第三句也較常見。譬如“桃李春風一杯酒”(一為入聲)。如果是五言,則該句式為“平平仄平仄”。 如果在③“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中第五字必須用仄聲,也就是三仄尾,那么可以改第六字為平,使之成為特拗句,以避免三仄尾。 3、仄收句四、六字拗救。 還有一種拗救是仄收句(①和③)四或六字作拗,用對句三或五字來救。這種拗救,僅限七言仄收句的四或六字,和五言仄收句的四字作拗。救法是對句三救出句四,對句五救出句六,沒有別的救法。 常見的是七言①②聯中對句五救出句六,或五言①②聯對句三救出句四(如果是在七言③④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中,要改對句五字為平就成了三平調,很少見,五言③④聯亦然)。 對句三救出句四,這個僅限七言(因為五言第二字不可作拗),單用的話也僅限七言③④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因為單用于①②聯的話,②句會犯孤平)。不過,這種大拗的救法有時可以和孤平拗救一起用,因為在②“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中,第五字若改成平聲,那么第三字的平仄就無所謂了,不會犯孤平,同時②句第五字是小拗,但它可以救出句的五字小拗、六字大拗。因此,②句第五字只要一用平聲,則①句的五、六字,本句的第三字,就都可以隨意了。 注意:近體詩入律的句子二四六字平仄必須要分明,前面講的這些拗救,除孤平拗救外,其出律而救起的句子全部都是不入律的句子。而且大拗的救法多出現在近體詩格律形成初期的初唐盛唐時期的作品中,尤其是仄收句四、六字拗救是比較少見的。因此現代人作近體詩,除特拗句外,必須做到“二四六分明”,仄收句四、六字拗救盡量別用。 1
贊同老師的觀點。中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這種句式是得到了大多數人公認的準律句。而且這種句式,七言的第三字,五言的第一字,都必須是平聲,否則搜韻檢測都是出律的。中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這種句式,雖然古代也有不少例子,但終究認可的不多,搜韻也不合律,只能算拗句。 “對句三救出句四,這個僅限七言(因為五言第二字不可作拗)”,老師你這句話不正確,七言的第四字平仄不能拗,就像五言的第二字不能拗一樣,這兩處是詩骨(拾荒老師有言),所以二四六不分明的情況,只會在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上,這兩處出現,在對句救。
“一救三”,這種說法有點扯,難道三還沒出,一就知道要救三了?一的存在只為救三?時間先后都亂了,于理不合啊。
一救三,不是老師您說的,別誤會了哈
東籬小隱回復: nonono
拾荒老師教我的判斷孤平非常簡單,就看韻腳句有沒連續兩個平聲的字。 在排除三仄尾、三平尾、孤平三種情況下,一三五可不論。 0
94.這都屬于雞Ben功。唐宋那時不太注重。明清好事者濫觴于此,漸成共識。注意94.卦兄可能有意為之,意在引起詩友重視。用心良苦哉
用心良苦,也有可能,
東籬小隱回復: 你有讀心術
明明是你說的用心良苦,又說我有讀心術
8掛兄要把我等領茄子棵里呀 0
【該評論已被刪除】2020-10-11 20:00
再題蓬萊閣?清·陳克家 神仙富貴尋常事,獨愛人間汗漫游。 明月青天思太古,畫欄碧海倚新秋。 八荒無復藩籬限,一世真悲生死流。 他日夢中向空闊,笑橫長笛弄扁舟。 夢平仄二讀,多讀仄聲 2
伊孝廉墨卿與余話舊感向者東郡之游而見于詩黯然奉答?清·曾燠 昔游如夢思茫茫,語向君前倍感傷。 樓上酒人明月夜,雪中詩話聚星堂。 雛鴉畏晚尋巢急,孤樹驚秋落葉涼。 莫問少陵舊詩卷,不堪東郡吊城荒。 1
江上有懷高望公?清初·薛始亨 老向真僧識本心,狂來山鬼助悲吟。 春風自泛桃花水,明月長懸楓樹林。 仗節豈能忘蹈海,披裘應不取遺金。 翩翩堪羨游梁客,寂寞成都綠綺琴。 0
仗節豈能忘蹈海--仄仄仄平平仄仄,不在討論范圍
對,誤引了。
清代董文渙《聲調四譜》中說: “若再拗首字為‘仄平仄仄仄’句,或又三四拗救為‘仄平仄平仄’句,則拗極矣。而下句則斷斷用‘平仄仄平平’不可易也。” 。 這段話指明孤平特拗句(仄平仄平仄)及孤平三仄尾句(仄平仄仄仄)并非非律句,可用對句“平仄仄平平”救,此正是孤平他救法也。 1
清詩四百首析十四 【孤平特拗句】丙6仄平仄平仄 孤平特拗句,三字尾為四拗三救,而首音節犯單平。王力先生也提到特拗句第一字不再可平可仄,是視其為非律句。但古人稱拗極也,仍屬拗律句,指出下句第一字必拗平救之。 清詩四百首中有23句,其中有四句未救。未救的還是偏多,看來清人也不把孤平特拗句當作必救句。 1 拗極他救聯19聯 丙6仄平仄平仄,丁2平仄仄平平。 有人坐盤石,云是補陀巖。 晚來涉江處,明月墮橫塘。 我生似黃鵠,何處稅行蹤。 美人似明月,飛過彩霞邊。 美人化明月,飛出浣紗溪。 鏡臺一瑤石,裙帶兩飛泉。 美人斂顏色,游子罷瑤琴。 所思隔江水,何以報瓊瑤。 出門遇明月,閒寺亦開扉。 倚舷一長嘆,明月滿高岑。 美人隔秋水,明月共相思。 我來肅瞻拜,仍作上沙游。 故人載琴鶴,深夜訪柴荊。 一帆下淮水,三日到揚州。 弟兄一分袂,琴劍各輕車。 使君愛幽賞,群從樂追攀。 美人惜遙夜,明月正當頭。 八荒在庭戶,無事動離襟。 所思重攜手,長嘯一含情。 2 拗極未救聯4聯 丙6仄平仄平仄,丁1仄仄仄平平。 昔年此風景,系馬獨徘徊。 美人抱明月,掛在禺山西。 豆棚與瓜蔓,點綴作村莊。 美人在何處?竟夕起相思。 1
一、掌版的“幽渚便堪蓼飛雪”應該沒有聲律問題。關節點是“便”的聲調。自古詩詞便有借聲之說,今詩詞界不知何因,竟皆“委棄”之,是以有此“求教”,且咄咄逼人,是不自知久矣之故也。 二、掌版的問題不在前述,而在其意不達。用字每雜艱澀,義取不晰,是原因之一,不諳文言語法,是原因之二。結果是不解所論。僅舉例一二明之。 用字艱澀:蓼、荻 義取不晰:委棄、噪昏鴉 不諳文言:又見噪昏鴉->又噪見昏鴉 1
艱澀程度一班啊
小眾一般,大眾不一般。
幽渚便堪蓼飛雪,染缸何必荻抽芽。/ 便為仄聲,句式譜為平仄仄平仄平仄是正確的。但判定孤平句卻不完全正確。我們先就五言來討論。 1.仄平仄平仄句式標律句為平平平仄仄,其準律句為仄平平仄仄,屬孤平天救句。這種句式允許三四拗為平平仄平仄。這種句式王力稱特定的拗句形式。是等律句。王力先生強調:特拗句的第一字不再可平可仄,是認定仄平仄平仄為非律句。 2.王力先生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古人稱此句式拗極,其一,三四字拗,其二首音節犯孤平。可稱之孤平特拗句。古人言此句式,其對句第一字必拗仄為平實行他救。依此八卦先生對句何必之何是由仄拗平進行了他救。救然后律。故此聯屬合律聯。 3.七言的拗極句為仄仄仄平仄平仄,可以實行本句自救。即將七言的第一字由仄改平,實現一二音節互救。王力先生不承認第一字可救第三字,哩由是隔韻腳太遠。這種觀點不合詩之實況,拗救與韻腳遠近無關,相粼即可,一救三和五救三均只隔一字。我們可以從歷代詩中找到詩例可證。 4.八卦先生此聯,既上句自救,下句又進行他救。于詩法而論。是正確無誤。 5.寫詩若只停留在專寫正格是近體的初級階段。而掌握拗與救并運用于實踐才是更上一層樓。 6.王力論詩言,對拗句應了解,但今天自己寫詩就不必這樣了(大意)實是誤導后學。杜甫五律六百余首,僅五首無拗句,即不到百分之一。王力自己寫詩也不避拗句。 1
各說各話,討論中
貼一個相關資料,或有所裨益 寫詩到一定的時候,會碰到沒有題材可寫、沒有詞語可用、沒有意境可立,出現這三無證明你到了一定境界,證明你真正進步了。其實要破三無只有一法,寫眼中所見心中所想,用口中所說周圍所談,略加隱括即可。曾見網上有一問:難道市井潑婦罵街也可以入詩?我說:正是!這其實就是詩外功夫! 白居易《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句是全詩的感情紐帶和靈魂。白居易沒有賣過炭,賣炭翁的心理活動他是推理、聯想而得。為什么別人沒有推理出來、沒有聯想得到呢?這就是妙悟。“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方能發人所未發,方能有別開之境。杜甫:“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上聯是人所共道,下聯則是妙悟所得。 就妙悟的內容而言,可以分為三種:感情的妙悟,境界的妙悟,哲理的妙悟 蘇東坡《水調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感情的妙悟。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是境界的妙悟。蘇東坡:“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哲理的妙悟。 藝術品之所以能引發讀者的浮想聯翩、感慨萬千,就是讀者的思維一接觸藝術品所蘊含的妙悟,便產生共鳴、便被激發所致。一句“綠肥紅瘦”,使多少讀者唏噓再三,過目不忘! 妙悟既來自“天成”,又是可以鍛煉提高的。博聞厚積、靜思冥搜,是鍛煉提高的方式和途徑。“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滄浪詩話》),此為博聞厚積;“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盧延讓《苦吟》),此為靜思冥搜。所謂“詩思泉涌”,就是妙悟頻出,就是鍛煉提高的結果。 1
其實要破三無只有一法,寫眼中所見心中所想,用口中所說周圍所談,略加隱括即可。 妙悟既來自“天成”,又是可以鍛煉提高的。博聞厚積、靜思冥搜,是鍛煉提高的方式和途徑。 學習
東籬小隱回復: 要有一個過程,天才誰干這事
老師反應過度了,卦版就是一個小失誤而已。上帝也有打盹的時候呢 1
不是特格“打盹”,怎嘛搞成"God"啦
也不是那啥,她故意滴
東籬小隱回復: 寫詩到一定的時候,會碰到沒有題材可寫、沒有詞語可用、沒有意境可立,出現這三無證明你到了一定境界,證明你真正進步了。
瓶頸階段,我現在就是三無人員
回應東籬小隱:卦版樓下說了,便改成雖。
我還在瓶底,
東籬小隱回復: 打破呀
瓶底打破了就一點墨水也沒有了
東籬小隱回復: 現在都整u盤啦,下載10000g
雖堪 0
謎底是
伙計多請益。 1
9494
滬公網安備 31010102002004號